專輯介紹 |
卑南族的傳統音樂基本上是與舞蹈合而為一的,其歌唱方式通常以領唱後的齊唱為主,持續低音及領唱單旋律交織形成的二部複音合唱,是其傳統音樂的一大特色。
本專輯即為藝術學院吳榮順老師遠赴台東實地收錄而成,完整記錄了卑南族在傳統音樂上的特出之處,並以同一首歌謠的不同詮釋方式作為比較的基礎,既是學術上的重...
卑南族的傳統音樂基本上是與舞蹈合而為一的,其歌唱方式通常以領唱後的齊唱為主,持續低音及領唱單旋律交織形成的二部複音合唱,是其傳統音樂的一大特色。
本專輯即為藝術學院吳榮順老師遠赴台東實地收錄而成,完整記錄了卑南族在傳統音樂上的特出之處,並以同一首歌謠的不同詮釋方式作為比較的基礎,既是學術上的重要資產,亦是值得收藏的文化音籟。
一.卑南族的人文背景
卑南族主要分布在今日台東縣卑南鄉、台東市一帶, 過去因有八個主要部落,又稱為" 八社番" 。這八個部落分別是: 知本社( Katipol 台東市知本、建業里)、射馬干(Kasavakan台東市建和里) 、呂家社(Rikavong 利嘉村)、 大八六九社(Tama -2 lakao 泰安村)、 北絲鬮社(Murivurivuk初鹿村) 、阿里擺社(Alipai 賓朗村頂永豐)、卑南社(Puyuma 台東市南王里) 、檳榔社(Pinasiki 賓朗村下賓朗) 。此外, 約在民國初年由卑南社遷出之部份族人聚居在台東市寶桑里一帶, 該地被稱為Apapolo。 到西元1986年為止, 全族的人口約有六千餘。
卑南族過去有各種不同的稱呼, 例如卑南覓、普猶馬、漂馬、Panapanayan、Puyuma等等。其中以Puyuma較為卑南族人接受, 但鄰近的阿美族及排灣族卻較常以Panapanayan來稱呼他們鄰近的卑南人。卑南八社雖然以集中的方式形成聚落, 但在祖先的起源傳說上卻有不同的認知, 但大致上可以分成二個系統:
(1).發源於知本附近海岸Ruvoahan的地方, 有祖先由" 石頭" 生出來的起源傳說,持這種傳說的是以知本為主社的知本群, 包括Kasavakan、Rigavong、Alipai、Tamalakao 及Murivurivuk。
(2).發源於知本附近海岸Panapanayan 的地方, 有祖先由" 竹子" 生出來的起源傳說, 持這種傳說的是以卑南為主社的卑南群, 包括Puyuma及Pinasiki二社。但是徵諸八個主要聚落有關宗教、祭儀的歌舞、內容與名稱, 其間的差異性顯然比起台灣境內其它土著族群其地域群內各聚落的差異性更為顯著。基本上鄰近排灣族及魯凱族的卑南族知本群在文化層的呈現上, 或多或少都受到族群間互相涵化的影響, 因此在某些傳統儀式上, 知本群與南王群之間的差異性就頗為明顯。例如初鹿部落的刺球儀式,不但在儀式過程上有其嚴肅及趣味的兩面, 連同儀式上運用的音樂, 都在卑南音樂上獨樹一格; 然而同樣的儀式在南王群中卻付之闕如。
二. 社會組織及部落政治
由於卑南族居住地周圍有不同文化的族群, 彼此之間的往來、通婚與文化的混合,因此該族一方面有類似阿美族的母性特徵, 但又具有排灣、魯凱族的長嗣、長男繼承之特性。但在台灣原住民當中, 除了阿美族之外, 大概找不到一個部落像卑南族那麼重視男子成長的訓練及予以嚴格的制度化。年齡階級事實上就是卑南族的基本社會架構,對卑南人而言, 他們的成長是和年齡階級有著密切不可分的關係。在他們二十二歲成為正式的"vansalan"之前, 透過少年會所ztakoban) 和青年會所(parakwan)之長輩所給予的訓練, 學習到生活、戰鬥的能力、應對進退的禮儀、毅力的訓練和自信心的培養種種。這一層層間的節制及驗證, 均藉著每年年祭中的猴祭(vasivas)與大獵祭(manjayau)的舉行而施行, 優秀的卑南族青年就如此一代代的產生出來。卑南族的會所是整個部落公共事務的推動中心, 也是軍事組織和部落的財產單位。一般卑南女子並無此類的集中訓練, 但她們自十三歲穿單裙之時, 就開始在家學習家務的操持, 到了十九、二十歲時戴花飾(aput), 即為待嫁的成熟女性。卑南女性最重要的定期性祭儀(mugamut 婦女除草完後的聚會), 就是以十三歲以上的女子才能參加的重大祭儀。
卑南族的年齡階級制度是以幾個代表長幼資格的集體稱號形成的通名制(terminal system)。 這種稱號通用於男女兩性, 幼年期與老年期的稱號男女是相同的, 但少年期及成年期男女的稱號則完全不同。成年期男子為服役期, 女子則為待嫁期。在少年期於成年期中間有一個成年儀禮, 為卑南人生命發展的重要分界。
一般來說, 男子約十三歲進入少年會所(takoban) , 在此會所六年:
第一年:malanakan
第二年:talribatokan
第三年:kitubansal
第四年:malatawan (包括第五年)
第六年:mijaputan
第六年升上mijaputan 之後, 即不再留在少年聚會所, 開始進入青年會所。在青年會所待三年後升為青年vansalan, 此後男子才算成年, 始可結婚。mijaputan 一級是被南男子成年過程的重要階段, 在此階段, 不但不能與女子交談, 也禁止抽煙、喝酒、唱歌。他們既不能像少年(takobakoban) 可以穿上衣, 甚至捉弄女孩, 也不像青年級(vansalan) 在跳舞時可以戴花、可以穿著漂亮的綁腿(katin)、 可以結交女性。 mija- putan 必須光著上身, 腰部繫著一塊籃布, 也沒有屬於他們的歌及舞, 當在歡樂的場合, 他們只有在一旁默默地忙著升火而已。青年以上至五十五歲則屬壯年(paraparapat)。五十五歲以上稱為lakanna,意為老人, lakanna 以上可替要升mijaputan 的人著布(puputan), 代表部落最崇高的階層。
三. 傳統音樂的特性
目前流傳在卑南族部落的歌謠, 傳統的音樂和創作的音樂都佔了相當的比重。傳統和創作的界定, 在於音樂的來源是否得知作曲者為何人。當然傳統音樂的部份, 來自世世代代祖先之口耳相傳; 創作部份在卑南部落從1940年代起就有二位作曲家( 陸森寶及陳實) 以卑南傳統民歌為基礎, 或改編, 或再創作成為卑南新民歌, 如今依然在卑南部落被族人交相傳唱著。在歡聚的場合, 或年祭歌舞之夜, 族人都會將他倆創作的新民歌與傳統民歌融合在一起。例如每年年終舉行年祭跳傳統舞(temilatilau) 時, 族人都會將他倆的創作曲置於慢板舞(mualah)與快板舞(pahihil) 之間, 作為暫時休息的間奏舞曲(pasdel)之用。對於年長的族人來說, 當然很容易就能分辨傳統曲與創作曲的分野;但是對於年輕的族人而言, 就很難去分辨兩者的差異的。
卑南族的傳統音樂, 基本上是與舞蹈合而為一的。雖然各部落間有或多或少的地緣差異性, 但音樂舞蹈文化呈現的內容卻有它的一定原則:
(1).歌謠(snay)可分成一般性的歌謠和特殊性的歌謠。舞蹈也可分一般歡樂性、休閒性場合中使用的" 不牽手舞蹈"(malikasaw) 和祭典中使用的" 牽手舞蹈"(mualah)。一般性的歌謠大部份是帶有少量的即興歌詞及大量的虛詞母音歌詞, 在任何聚會歡樂的場合或年祭之後的歌舞之夜都可使用; 特殊性的歌謠及舞蹈, 僅用於特定祭儀中所使用(2).由於男女兩性社會角色的分工, 因此有專屬於男性的歌與專屬於女性唱的歌,也有專屬於男性的舞步與專屬於女性的舞步。例如每年三月除完小米草之後, 婦女們在聚會(mugamut) 中所唱的emayahayam , 是專屬卑南婦女才能唱的歌。大獵祭(manyayau)中所唱的年祭之歌temilatilau, 卻只有男性才能參與。至於舞步, 男女族人在大獵祭中所跳的傳統舞中, 女性只強調彎區膝蓋, 男性則使勁地蹲跳, 兩性雖同在雙手交叉的舞隊中跳舞, 舞步卻因祭儀中兩性間的社會秩序結構的差異性而有所不同。(3).不管是一般性歌謠或是特殊性使用的祭儀歌謠, 歌詞在卑南歌謠中, 除了虛詞母音及實詞歌詞互相搭配使用外, 還有一套特殊的用法。那就是傳統卑南歌謠中, 如果一句歌詞中的某個名詞需要特別強調, 卑南族人就會很習慣地緊跟在該名詞之後, 馬上用一個同義詞予以重覆, 以突顯該詞的重要性。但是重覆的同義詞並不是一般口語上所使用的語辭, 而是利用罕用的卑南古語。雖然名為同義詞, 不過在歌詞的表達程度及意義上仍有輕重之分。(4).卑南族的歌唱方式, 通常以領唱之後的齊唱為主, 一般用在聚會場合的音樂大都是依此模式演唱。但在每年三月除完小米草之後, 婦女們舉行的聚會mugamut 中所唱的emayahayam及年終大獵祭manyayau中, 青年男子所唱的parairautemilatilau 卻都以持續低音(ostinato)及領唱單旋律交織形成的二部複音合唱(polyphony) 來演唱。這種複音形式的演唱方式, 也是卑南族傳統音樂的一大特色之一。(5).卑南族音樂慣用的音階與鄰近的阿美族使用的音階是完全一樣的, 也就是以 A調式及C 調式形成的五聲音階為主。不過阿美人慣於于強調強拍的節奏法 ,卑南族音樂卻顯得較幽雅平穩。
四. 傳統音樂在定期祭儀中的運用
就祭儀舉行的時間來說, 大約分為兩類:(一) 定期性。這種祭儀意指每個年度內都會舉行, 但時間也許固定, 也許相差數天。這類祭儀通常以" 事〞為中心, 參與的人比較多。( 二 )不定期性。通常以" 個人" 為中心, 如個人的生命禮俗。這兩類活動有時會部份重疊, 例如猴祭(vasivas) 、大獵祭期間, 青、少年也是歷經成年的過程, 不過此時主要的重點是在於前一項祭儀。
卑南族祭儀活動的舉行與農作生產過程息息相關, 不管是三月份(kaporoan)以婦女為主的mugamut 除草完工儀式, 七月份(kapatan arunugan)的muraliavan 收穫祭 ,或十二月份(kapitoan)的vasivas 猴祭及manyayau大獵祭, 都可以明顯看出這些活動是和農業作息的階段互相配合。如十二月的祭儀來說, 猴祭舉行之前必須已完成穀物入倉的儀式。卑南人計算時間的月名是以數字來組成, 例如三月份稱katoroan, 其中toro就是卑南人數字排列中的" 三" , 卑南族人每個月份都有不同的工作項目及相關的祭儀 。
目前卑南族聚落不定時祭儀大部份已不舉行, 定時祭儀目前仍舉行的只有三個:(1).mugamut 婦女除草完後的聚會(2).muraliyavan 收穫祭(3).vasivas 猴祭及manyayau大獵祭。這三個定期祭儀與音樂的關係又以mugamut 及manyayau 最密切。下面就以這兩個祭儀與傳統音樂的關係簡述如下:(1).mugamut 婦女除完草後的聚會這個節日是卑南婦女很重要的一個聚會, 尤其是過去農耕時期, 人力的運用大都是集體性的" 換工制度" , 因此交換性的農事活動結束後, 歡慶的儀式隨即登場, 卑南族的mugamut 就是在這種條件下形成了頗具節慶意味的儀式。婦女除草完後的聚會, 過去是在卑南傳統月曆的第三個月(kaporoan)舉行, 現在則固定選在國曆的三月八日( 原婦女節) 來舉行。過去只有檳榔(pinasiki)、利嘉(rikavon) 及初鹿(murivurivuk) 等三社舉行, 後來在大約六、七十年前, 一位檳榔部落的女子嫁到南王部落(puyuma)之後,南王部落才開始有這個祭典儀式。
小每年當小米(ladawa)播種完一段日期後, 婦女們就組織起除草隊salaiban( 換工隊),輪流到各家除草, 順序通常最年長者擁有的田開始。等到除草的工作快完全告一段落時, 部落中的男子會先到山上採老藤(dake), 並且摘取一種可用來編花圈的花(sila-hai), 準備當日送給婦女們。祭日前一天女巫(dalalamau) 先帶領去年大獵祭到現在家有喪事者去作淨除的儀式(smilap), 祭日當天幾位男子先把日前採來的老籐綑接起來,婦女們盛裝並戴著花環手拉著老藤成兩行慢跑回到聚會所, 圍坐著成半圓圈狀, 開始唱起這首emayaayam,這是專屬於這個儀式的歌謠, 也是mugamut 儀式中最特殊的部份。(2).manyayau 大獵祭 這是卑南族在每年年終小米收穫之後所舉行的" 跨越年" 的活動。這個跨越年的祭典, 不但是年齡組織中青年級入級、晉級之時, 也是年度的交替及喪家除喪而重新成為聚落日常生活中一份子的日子。因此這個屬於卑南族人強調年終及年初而產生的" 再生"(regeneration) 的祭儀, 不管在傳統生活下的卑南族人或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卑南人 , 其意義都是非常深遠的。
歲末一到, 卑南族人有二個重要的活動需在五天內舉行, 一個是屬於少年組的猴祭(vasivas),另一個是屬於青年組的大獵祭(manyayau)。日籍人類學者伊能嘉矩在1920年代在卑南地區調查研究時, 曾稱卑南族的大獵祭為陸祭, 七月份的收穫祭muraliyavan為海祭。每年的年祭活動就是從少年猴祭開始的。少年(takobakoban) 先行獵猴, 面對北面都蘭山向將稻種傳給卑南族人的祖神及創造者和土地神祭獻。之前需先進行村落的淨除(smilap)和通告祖神。猴祭當日向北方由兩位少年搖動猴子, 面向北方連唱三次猴祭禱歌kemodau(歌詞大意: 頌禱要開始了, 今天一大早, 面向北方都蘭山的方向, 把猴子送到殺猴處, 猴子眼都瞇了, 送到了) 。
接下來的活動就是大獵祭manyayau, 儀式舉行的時期就是年度的交替。依照傳統習俗, 開始的前三天青年組vansalan以上的男子,@要帶領著今年想要升上vansalan的mi-japutan 去獵人頭( 以復仇為理由) 並學習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mainai)。現在仍然舉行這種儀式, 但已改為上山打獵。出獵回到部落時, 適婚的mijaputan 可以升為青年組vansalan( 表示從今以後可以交女友, 結婚了) , 同時年度內的喪家也可除喪, 又可以重新參與部落活動, 甚至可以跳舞唱歌了。
大獵祭期中最重要的歌稱為parairau, 這是只限於年祭期間成年男子所唱的祭歌。通常parairau是在山上打獵期間到回社之前的清晨及回到社中過了凱旋門(註:初鹿社沒有凱旋門的概念)rarwanan 之後所唱的祭歌, 歌詞如同史詩一般, 描述與出獵有關的景物, 可以說是卑南族歌謠中含意最深的歌謠。唱parairau時, 先由一人領唱, 接下來由另一人以無意義的歌詞答唱, 之後第三者再重覆第一位領唱者的歌詞, 就如此地反覆傳唱下去。由於三位歌者之間如同對位式的輪唱進行, 於是形成獨特的複音現象。parairau的歌詞不同場合各有不同主題, 在山上唱的parairau就有四種, 其主題不外乎:1.描述蘆葦花開了, 山裡的動物也多了, 該是打獵的時候了。2.描述經過鳥占之後才上山。3.在山上遭遇敵人, 並加以攻擊以獵取對方人頭。4.描述在山上一切活動及讚揚英勇的族人。之後mijaputan 經過長者替他圍上黑色圍裙( 稱為puputan)及戴上花環(aput)之後,mijaputan 才正式升上代表成年的青年組vansalan, 此後他才能參加聚落內正式的歌舞活動。當晚最重要的歌舞活動就是" 年祭傳舞"temilatilau的部份。年祭傳統舞temilatilau 是由年長者在旁看舞者的舞步, 配合著帶領者的舞步的快慢而唱。唱這種temilatilau 的歌時, 舞者只舞不歌。更由於這種歌的歌詞含意頗深,因此會唱者通常多為年長者, 年輕族人甚至中年人多半無法朗朗上口otemilatilau 基本上分為三個部份:(1)慢板舞( 初鹿稱mualak ,南王稱paliasasan)(2)間奏舞( 初鹿稱pasdel ,南王稱pabuabubuan)(3)快板舞( 初鹿稱pariril,南王稱padukduk)
慢板與快板男女舞者都有特定的舞步及固定的歌唱方式, 間隔雙手交叉拉手是其固定的模式。男性的舞步除了強調前後腳的交換外, 動作比女性要誇張; 女性的舞步則只強調雙腳膝蓋的彎區與直立的交替o 至於間奏舞, 不管男女的舞步或演唱的舞曲都沒有限制, 即使是創作歌曲或別族的民歌都可以, 其功能只是利用間奏舞來緩和慢板與快板所呈現的鋼勁與熱力, 並使舞者體力得以調和。temilatilau 就是利用這三種不同的舞曲及舞步不斷地循環來貫穿整晚的年祭之夜。 |
|
|